2)9 儒释道辨法2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不是说,懂得大地厚德载物劳而不怨,再明白天的施恩不求报,生长万物的伟大,最后才能明悟大道的自然,从而遵循着一套天地大道的规律,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是,没想到驸马爷也爱黄老之说。”

  沈三问挑了挑眉,老子这说法,又拗口又麻烦的,“老子说过,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可有说过,人无知而社稷自安。”

  “老子并未如此说,但是却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读书人却是心气最高,志向最高。”

  沈三问:“这是自然,因为自董仲舒以来,读书人都学得儒家的学说,而非道家。道家治世者靠的是领悟,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太难,远没有儒家对家国和大公的解释透彻。”

  儒家强调君君臣臣,为臣就是要学习文武艺,保国安民的,没心气,没志向,能成什么事。

  沈三问继续道,“国家和人民的秩序,老子虽然没有写明,但是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随着社会变化变化,遵循社会规律,遵循人的变化,让他们虚心弱志,不要强求富贵,也不要强求无为。

  无为是遵循规律必然达到的一种状态。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有智慧的人也不敢为所欲为,才能无为而治。

  可是,如今的大周,黎明百姓已经可以果腹,他们筋骨不强,志向却不小,矛盾也不小。各大衙门,就说长安县和万年县,每次处理的案件大多都是个人成见之案,为了个人利益争讼。

  他们的志向又是什么呢?是读书和做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农工商都渴望向士族转化,无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为天地间留下一份清明,还是为了改变家族的地位和境遇,不辜负期望光宗耀祖。

  所有读书人都渴望做官,所有没读书的人都渴望能够懂圣贤书,科举成名,如今朝堂上大部分是科举所取之士,有谁是不想考试,却偏偏被选中,渴望无为而被当今陛下器重的,有吗?”

  当然是没有了,说这话,基本可以辞官拜拜了。

  沈三问没有给大家回答的机会。

  “那么如今的无为到底在何处,弱其志,虚其心,如何做到?

  便在于全民教育。

  人人明礼明理,才能真正的不崇尚读书人,不炫技逞能,不看重稀贵之物,才能各安其业。

  治理天下的机会,是留给那些自身有良好修养,与圣贤有共同语言,又对社会认知深刻,能够安一方百姓的真才实学之士的。

  可是,要让他们最快的发挥所学,必须让治下的人,看得懂他们在做什么,听得懂他们说了什么,服从他的管理和安排。

  管理一群不懂道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