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一章:“拉魂腔”拉走了魂_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急忙掏出*子给孩子喂奶,,刚想放到小孩嘴里,怎么感到小孩子的嘴冰凉,她再仔细一瞧,哎哟,哎哟,这才发现自己怀里抱的根本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长长的大南瓜。这戏哪能再听下去呢?哑巴吃糖圆心里有数,这孩子肯定丢在南瓜地里,这天气热的像蒸笼,孩子可遭了罪了,还不知哭成啥样呢?她立即往回跑。

  这位小大嫂怎么会抱了个南瓜来听戏呢?原来她在晚饭后听到小锣子、大鼓一响开,柳琴阵阵奏起,这个“戏”就把她的“魂”给勾拉到戏场子里去啦。她慌里慌张抱起孩子抄近路走人家的南瓜地赶去听戏。只顾赶路,忘记了脚下,一下子就被南瓜秧拌倒在地,又急忙爬起来抱起一个南瓜再跑,谁知抱错啦。当她在戏场子里发现自己抱的是个长长的南瓜时,便急忙顺着原路到南瓜地里去找小孩,来到那棵绊断的南瓜秧子前一看,小孩不知哪去了?她亲娘妈妈的哭了一阵子,这丈夫回来怎么交代呀,为了听戏把孩子弄丢了,这村上的人知道了口水也可以把我淹死。她猛的一抬头,在南瓜地里,竟然发现一个她家床上的一个绣花的枕头-->>,她心里有了底,她急忙丢下南瓜,抱起枕头一阵小跑赶回家里,.开开门到床前一看,谢天谢地谢菩萨,小孩儿还乖乖地在床上呼呼睡觉呢。

  这个故事在乡间被活灵活现地传来传去,小大嫂听戏情结的痴迷与丢魂,于是有人给这个戏起了个名字叫“拉魂腔”。泗州戏,它来自民间,成长在民间,有着非常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戏的内容也都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在解放前,她是民间说唱艺人的讨饭的工具,一个人能唱,二个人能唱,三四个人也能唱,有夫妻搭档,有兄妹搭档,也有姑嫂联袂的,每到一处,也不要什么场地,也不要搭什么台子,白天,村庄上的人围成一个小圈,这就可以开演了,晚上,一盏小马灯一挂,就唱上了,高了高搭,低了低就,一个小段子可以,一出小故事也行,唱个三场两场的也唱不完的大戏也有,非常的灵活,一切根据群众的需要。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戏就像乡间的魂一样,点缀着农村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论大人小孩,谁都能喊上几嗓子,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段子,几乎是家喻户晓,在乡间的田边地头。在人们休息的柳荫下,在抗着锄头下地的当儿,在淮北农村的各个角落,随时都可以听到这种泗州戏优美的旋律。

  “老汉我今年五十八,

  耳不聋来眼不花,

  手里拿着镰刀头

  铜头烟袋腰间插。……。”

  “从城西到城东,

  满园青菜都成了精,

  胡萝卜登基做了殿,

  辣萝卜身披大红做了正宫,

  老南瓜就把宰相做

  豆角子拉弓射雕翎,……“

  了解了这些背景情况,叫不难理解张大脚忙着去听戏,而忘记琐门的事情了,也就不难理解大柱子连家都不回就赶到戏场听戏,看到嫦娥没有在场,而要回家迎嫦娥来一起看戏,因为在旮旯村这样偏僻的村庄,能够看到县一级的剧团演戏,那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顶点小说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