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八章:人呀,人_乡野风情:旮旯村的风流事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墨客好女人,逛妓院,那是*韵事,千古美谈,普通人红杏出墙,那是生活腐化,作风败坏,遗臭万年;大人们脑子好使,那是足智多谋,小人们头脑活络,那时诡计多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个问题,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发过感慨,“窃珠者贼,窃国者侯”。中国的词汇丰富,而且大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转轴了话,怎么说都行的,老百姓说的更为通俗,叫做人嘴两面皮,反过来调过去都是的,事情的好坏,都是随着当事人的社会附加值的高低来确定的,这是其一。其二呢,同样一件事物,各人理解不同,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古人说,“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乐而玩赏,盗贼厌其光辉。”同样是枫叶如火,在志满意得的杜牧看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失恋的张生看来,“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样是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尽黄昏,”而朱自清却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到黄昏。”到了老一代革命家叶剑英的笔下,那就成了,“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了。

  星星还是哪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个山,梁也还是那道梁。大柱子还是当初的大柱子,而且还是一天比一天老的大柱子,过去无人问津,四十岁了,还是光棍一条,现如今这上门说媒的排成了队,似乎他成了“锁在云雾中”的一座“奇峰,”过去谁也没有注意到,二柱子偶然投资,使他露出了“峥嵘”的面目来了,这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旮旯村人何以前倨而后恭,说穿了,还不是看到二柱子发了财,攀龙附凤吗?人的眼皮就是这么浅。当初,在旮旯村,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大柱子,如今说话高高在上,像领导干部接待上访群众一样接待说媒的,不能怪大柱子,是旮旯村的人把他宠坏了。贪官也是一样,是被群众宠坏了。街上的小贩,在行情孬的时候,他们见到只要是女的都喊大姨,见到男的都喊大爷,可是一旦逢到节假日,供不应求的时候,人头接钱的时候,那态度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那个脸本的就像谁欠他钱似的。这就叫不贱自贱,不贵自贵。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怨天尤人,人性就是如此。人都是俗人,高风亮节的人本来就不多,要紧得是烧好鏊子烙好馍,强化自身,增加自己的社会附加值,所以我们不必求全责备大柱子,大柱子本质上还是一个好人。

  顶点小说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