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潘先生形象的重新阐释 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人物形象_杭州月老祠太灵验了【月老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盾所说的“卑谦”与“琐屑”的解释是有出入的。那么哪一种解释更准确呢?小说写潘先生逃难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尽管有庸俗琐屑的一面,然而绝不至于卑劣。因此我认为几本教材对潘先生“卑琐”一词用得不够准确。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茅盾的评价更为贴切。那么茅盾为什么对潘先生有那么多批评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不无关系。

  茅盾评价的时代背景: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创作于1924年,茅盾的《王鲁彦论》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19卷1号。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忧外患、阶级矛盾激化。当中华民族面临着灾难之际,国民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就尤为重要。只有舍小家,顾大家才能够挽救我们民族危亡的命运。而《潘先生在难中》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小说以1924年江浙战乱为背景,以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笔调,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描写了潘先生举家逃难的情景,表现了潘先生在逃难时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小说以“逃难”为线索和主题,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小学校长在灾难来临时所作所为。他在灾难来临了即仓皇而逃,这种“逃难”有隐喻的深层含义,不仅指潘先生的逃难本身,更指涉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回避风险、逃避斗争的行为。茅盾对于这些抛却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是持否定批判态度的。在内忧外患的中国,潘先生表现出的怯懦、软弱性格,临危逃离的行为是不高尚的,应该受到指责。

  二、对潘先生的重新阐释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不再用社会学的价值尺度对文学作品去做简单分析时,重新阅读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重新审视潘先生这个人物,发现过去对潘先生的评价不无偏颇。从人性等角度来看,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可爱了许多。他也并非一无是处,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一)求生乐观。当灾难来临之际,人本能地会产生强烈的求生的欲望,这是无可指责的。小说表现了潘先生强烈的求生欲望。小人物潘先生在家乡让里即将成为战场之时没有坐以待毙,做无谓的牺牲,而是作出积极回应,举家出逃,这种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在逃难的过程中,没有像他夫人那样牢骚满腹,而是以一种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小说写到潘先生一家逃到上海在旅馆住下,面对愁眉不展的潘师母,他舒快地开导说:“你想,从兵祸凶险的地方,来到这绝无其事的境界,第一件可乐。刚才你们忽然离开了我,找了半天找不见,真把我急死了;倒是阿二乖觉,他一眼便看见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