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思考之前他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特别是安南亡国之中的一系列的问题。

  要知道,安南亡国主要原因是安南国力并不如大明。但并不是说安南国内就没有其他原因了。

  特别是安南在体制上,处处效仿大明。

  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大明。

  很多安南有的问题,大明也有。更是让太子在思想之上,有很大的变化。

  别的不说,安南大姓,无非阮,黎,郑,陈等。但是而今交趾省之中担任要职的交趾士人,依旧是这四姓子弟为多。

  虽然阮炽力战而死,黎思诚自焚殉国。至于各家,并非没有慷慨殉国之辈。但是活下来的人在大明治下活得也很好。

  虽然韩雍已经将他们相当一部分转为中原为官。但是不可能治理安南不用一个当地人。

  从个人与家族来看,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太子的立场与他们并不相同。故而对士大夫集团有更全面的思考。

  朱祁镇对此很满意。

  这才问了太子这样一个问题。

  太子沉吟片刻,说道:“刘定之不如李贤。”

  朱祁镇说道:“何也?”

  太子说道:“李公出而仕君,退而思国,以其无私心,乃国家之臣,而刘公,进而仕君,退而思君,亦无私心,却为父皇之臣。”

  朱祁镇微微一笑,却有一丝苦笑。不是太子说的不对,而是太子说的太对了。

  李贤不是朱祁镇培养出来的。

  李贤自己一步步在吏部历练出来的,他主要为官精力就在吏部。可以说即便是现在,吏部也是李贤的基本盘。

  李贤看人犀利,办事老道。而且他是有自己的治国思想的。虽然比较平庸,但是也是有自己的坚持。

  所谓从道不从君。大道佐君王,就是说的李贤。这也是为什么李贤在西征之议之后,与朱祁镇政治分歧,已经到了压制不住的地步。

  李贤明大道,识进退。有古士大夫的气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君臣之间,纵然已经不如之前,但也算得上善始善终。为人做事如此。也让人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但是刘定之与之相比,就差了不少。

  这并不是说,刘定之在办事能力,处置政务上就差了李贤,恰恰相反,刘定之是朱祁镇一手培养出来的。

  从一开始就是底层历练出来的。不管是什么事务,办起来都得心应手,特别是在赋税上事情,最为分明。

  一些大工程,更是行家里手,下面报上来的水利已经土木营造等工程,刘定之一眼就能看出来,下面有没有说实话。

  这个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一点点历练出来的。

  刘定之更是大分工思想完善者与实践着,他以少府的经验,推行到了很多官办工坊效果很好,这种思想办法,也流传到了外面。

  在这上面刘定之是有功劳的。

  真正要比处理庶务的能力,刘定之估计在李贤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