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二章 科举之忧_明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你是正统元年进士。”

  李秉说道:“臣正是。”

  朱祁镇说道:“你们那一科进士,全部授官了吗?”

  李秉说道:“没有。”

  朱祁镇说道:“天下承平以来,参加科举的人数来越多,每一科进士三百与人,举人不过七百人上下。但是天下耕读之人有多少?数不胜数。”

  “而每年朝廷的官位也是有限的。”

  “甚至连三百进士,也无法安置,此事朕甚为忧之。”

  科举制度之中,从秀才到举人到进士都是有定额的。秀才的定额就不说了,如果单单看举人定额,似乎觉得举人考进士,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却要将历代的举人加在一起。

  但是即便如此,举人考进士考中的概率最多的在十分之一,当然了,这个数字只是一个例而已。

  所以对很多江南,江西,浙江,这些科举大省的考生,最难的事情,甚至不是靠进士,而是考秀才。

  因为童生没有名额限制,只是一个考试资格而已,从录取率来说,江南某些县考中江南某些县的秀才,要比考进士都难。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唐伯虎的江南才子的含金量,他可是苏州府试第一,应天府乡试第一。

  如果对寻常人来说,他未必能明白朱祁镇所说的忧虑是什么。但是李秉作为大明的吏部尚书,长期从事吏部人事工作。他自然有这政治敏感度。

  首先要确定一点。

  科举制度是用来做什么的?

  如果仅仅说为国选才。那只能说只看到第一点。

  笼络人才,维持朝廷国家统治,让天下能人志士都投入在科举这一条路上,就没有心思想别的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科举最顶端的进士都无法安置进官场做官,只能赐金还乡,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当然了,这有些个人问题,有些考了一辈子,七老八十了,终于中了进士,难道还要朝廷效力,无非是要一个进士牌坊,改换门庭而已。

  但是有些人却是想进入官场,但是除却是科名很好的人,已经有一些进士无法做官,或者等待授官,要等上好几年才行。

  进士尚且如此,举人就更不好说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举并不是越难越好的。

  李秉想明白这一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该怎么说?

  虽然这些吏员大多都是从学校出身的,但是这些从学校出身的吏员,与考科举的有些差异,但是大体都是同一个群体。

  但凡能考上科举都不会去考学校。而在制定吏员章程的时候,朱祁镇也没有否定秀才举人可以充当吏员的资格。

  朱祁镇一张嘴,明明是自己对社会的改革,但是说出来,就好像是为天下不第的士人找工作一般。李秉而今能说一个不字,出去之后,定然会被不知道多少人指着脊梁骨骂。

  朱祁镇这也算是做了一个分化。

  毕竟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