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六章 后顾之忧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

  公主觉得他忧心过甚,不过驸马注重名声,是好事,这事也好处理。

  于是,沈三问写了长长的书信,指责洛阳的人不知收殓,跋扈无知,树敌众多,要不了多久自己就将服丧守孝三年,又告诫家中子弟与人为善。

  沈老爷知道了京城的传言,明显有人攻击自己,为保小命收殓不少。

  自此,沈老爷、两个兄长、还有手中有权的沈氏子弟,沈三问都派了专人盯着,每月汇报,特别与三品大员有交集者,立刻汇报。

  又于长安和江西两地沈府办学,请有名望的先生授课,定了族规,沈氏子孙无论嫡庶,年龄五岁至十二岁者必须于书院学文习武直到十六岁。

  公主府钱多,随便花;沈家又无人敢质疑他的决定。办学、雇人监督十分轻松。

  办学,从长远来说,必然能够促进家族的繁荣昌盛。读书明理,学武强身,以后沈家能有更多的人才。

  沈三问做的特别起劲。亲自监督,制定了课程安排。

  不同于世家一名夫子长期授课,沈府是五位名流轮流上阵。

  分了启蒙和童子两科,童子又分经史、文学等科目,启蒙过后,再逐一学习具体门类。

  具体时间安排是,上午由夫子授课,下午一半时间温习交流相互解疑,另一半时间锻炼身体,每周交流评比,然后休息两日。交流需选出大家心目中的优胜者,周复一周,月复一月,提高学识,温养谈吐。

  教授内容,主要还是传统儒学。

  此举应能有利整个沈家,也为自己选几个帮手。

  长安执行的很顺利,毕竟有他时不时来监督,可是江西就难了,阳奉阴违,嫡庶区别对待。

  沈三问心里可不高兴了。

  不过是两房小势力,跟我这个驸马对着干?那好,分家吧,我这两房做皇亲国戚,以后当长安沈家了,同祖不同祭,两条路,任你选。高压之下,情况乐观不少。

  嫡庶的观念在唐朝真重。大老婆生的才是儿子,小老婆生的备受歧视。唐朝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没办法,但是小孩子受教育的权力,沈三问还是想要维护一下。

  每个人生来虽然有地位的差距,但是都有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处境的机会和权利,沈三问不介意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族中子弟。如果他们愿意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即使没有继承家族财富的权力,也能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不一样的人生。

  嫡庶子弟的教育还是分开为宜,于是,上下午错开教学,内容没有区别,不过是多雇了一倍人力而已。

  此举虽然是沈府小事,还是慢慢传开了。

  嫡庶同等对待也是挑战了社会秩序。可这沈府家事乃是驸马促成,于是无人干涉。

  有远见之人预知,沈府若是如此培养子弟,后代将会越来越出众,不过嫡庶子的斗争也难以避免。

  沈三问也知道这个。小家嫡庶的斗争就是争夺家产,皇家的斗争是争夺天下,精英教育必须背个锅。如果嫡子聪明,庶子从小受欺负,被看不起,有根深蒂固的奴才思想,嫡子的地位就稳定多了。

  如何规避嫡庶子的斗争呢?

  通过洗脑教育啊!

  庶子庶女又加了励志课程。这些人从小开始听励志故事,刘备织席贩履成为一代帝王,武士彟白手起家成为开国功臣,匡衡凿壁偷光学有所成终成一代宰相,陈平苦读苦思终成汉初三杰。出身并不能决定你们的终点,继承父辈的家业反而备受束缚,沈家有什么好继承的?自己用智慧打出天下更加可贵,是要成为富家翁,还是考科举,为政一方,为军一方,为国效力,争一个前途无量?

  听多了这些洗脑,还会寄希望于与自己无缘的家产?

  都不用沈三问设法督促,这些庶子自然会在看到母亲的处境,家族的凉薄时做出正确的选择,一遍遍逼迫自己认真学习。

  或许这些庶子没有退路,可以更好的为己所用?

  至于庶女,先学着吧,还没有找到适合他们的路,以后做个老师也是不错的。

  家族安排好,算是没有后顾之忧了。只要不谋反叛乱,还是无大错可挑。是不是应该给这些小孩加课,进行更多的忠君教育呢?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