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毕其功于一役_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两个,一是让沿着树根的土地吸收更多的水,二是,树木本身便能存储水,阻挡水流。洪灾还与江河附近林木被毁有关,但亦是通过此法化解。

  至于诸位大人的问题,臣已在奏折中写明。

  臣早已说过,大周如今繁华只不过是穷尽地力之举,最多不过十年之后,朝廷每年必定要拨款每年用度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用来赈灾,那时,国将不国。”

  十年,是个很短的时间,是可以验证的,不过一个国家哪里等得起。一半的资金用来振灾,那灾荒将是何等的惨烈,道路又会有多少枯骨。

  不少人开始松口,植树虽然有些花费,但不至于伤筋动骨。

  奏折上还说了,一地的灾荒将会循环往复的发生,一次次不留死角的席卷一地。也就是说,他们在农民无法生存时买的地,到时候也会是灾荒的重点照顾对象,若有灾荒,留给他们的也是一年的颗粒无收。

  若是植树呢,每家每户只用奉献一点点,就能为一地做大贡献。收益最大的是谁?那些拥有田产多的人啊!

  当然,这些考量都是附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陛下都开始传奏章了,意思就很明白了。

  防患未然,宁可信其有。

  降低朝廷振灾成本都是轻的,更重要的是能让民众的生活更加安定,不会一朝一夕突然一无所有居无定所。

  现在大家又将目光转移到了,森林是否真的能制止天灾上面。

  这转头就同意,分分钟换脸的事,一伙人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不少大臣纷纷表示还要仔细思考调查一番。

  武则天没有打算今日就作出决定,毕竟沈三问所说的存疑,正要施行也是该从长计议,这事也算暂时搁置了。

  早朝一半时间也因为这事闹得很不太愉快,沈三问最后只撂下了一句“若是十年之后生灵涂炭,你们都是千古罪人。”便不再说话。

  作为臣子,简直太委屈了!做决定的不是我,你有能耐便面向陛下说啊。沈三问不敢,何况他瞧出陛下已有造林的心思。

  沈三问最主要目的只是将这事摆在明面上说清楚,日后若是真的灾祸来临,史书自有记录,这些人一个都跑不了。而百姓,也不会再口口声声说什么陛下无德,致使天下人跟着受罚。

  很艰难的撑过了早朝,本打算回家,却又收到传诏。

  武则天在廷上宣布容后再议,不过是想私下了解情况。

  沈三问不仅站得笔直,神态也一等一的严肃,没有忘记武则天之前的训斥,你可知罪。

  他确实不知道皇帝陛下又给他安排了怎么一个名目。

  一天天的。

  武则天说道,“让你与群臣将奏折上的事说个明白,你既不提天灾切身的危害,也不摆事实讲道理,一味说你的推论,故意激起争论,是想要如何。

  让朕看明白满朝庸人,还是自以为只有你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