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24章 陈循的盘算_皇兄何故造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开之后,内阁当中,已然一个翰林出身的阁臣都没有了。

  而且看这副样子,天子显然也不打算,再继续从翰林当中选人增补内阁,所以这条线,算是断了。

  除了内阁之外,翰林院的另一个依仗,就是东宫。

  相较于非翰林不入阁这种不成文的规矩,翰林院和东宫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且,是写明在典制当中的。

  按照大明的官制,翰林院的职官,可以与詹事府官职及坊、局官职相互兼任,同时负责试士、修书等事务。

  所以理论上说,太子府就是清流的大本营,这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太子的职责,主要还是学习圣人义理,尝试处理政务,翰林院都是饱学之士,或许实务并不擅长,但是论教导孩子,还是可以的。

  当然,某些读书读迂了的翰林除外……

  所以事实上,这就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天子明显不想重用清流,另一方面,太子府向来有和翰林院属官相互兼任的惯例。

  这种情况下,陈循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从最开始东宫出阁的时候,他的处境就有些尴尬,对于清流来说,肯定是希望太子早日出阁的。

  但是,因为如今天家的关系,这种事情又不是那么好掺和的。

  所以,对于陈尚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躲一躲风头。

  说起来,那段时间,这位陈尚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河上头,未必就没有这样的原因在。

  到了后来,东宫出阁,但是,对于备置属官的事,迟迟争执不下。

  陈循趁此机会,倒是塞了两个人进去,毕竟,太子尚幼,需要讲读经义,这是名正言顺的事。

  但是再往后,想往东宫塞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此这般拖着,但是,终归不是个办法,说到底,辅佐东宫,既是翰林清流们谋求上进的方式,也是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方法。

  陈循到底是清流领袖,势必要为此耗费一些精力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陈循出手针对王翺,其实也带着几分无奈之举。

  除了因为王翺试图控制翰林院之外,应该也有想要重新将清流送入内阁的想法。

  毕竟,如果王翺倒了,无论是谁最终成为新的首辅,都要承陈循这个人情。

  但是显然,王翺不是那么容易被扳倒的,所以,举荐清流入内阁的事,陈循也实在不好继续拖延下去了。

  然而即便如此,他到底还是知道避嫌,没有自己上本。

  虽然说,这嫌避的其实也就是掩耳盗铃而已。

  可官场之上,有些时候,要的其实就是姿态而已。

  陈循先通过俞士悦举荐刘定之等人,再否决刘定之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的提议,最终提出由仪铭兼任,实在是一招妙棋。

  如今的太子府,虽然仍未备齐属官,但是,也不能说是人手紧缺了。

  詹事府有俞士悦,周洪谟和沈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