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4章世人的选择(中)_汉末高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量此前无门路的人,纷纷前往各地军营报名、从军,希望从中脱颖而出。

  文人就没有武将这么简单了,他们一般会经熟人介绍或者推荐,推荐对象要么是各郡的太守,要么是各州刺史或者州牧,直接推荐给高顺的反而很少。

  他们感觉若是直接推荐给高顺,若是被高顺否决了,则此后便没有机会了,不若先与州郡官员处好关系。

  高顺采取的措施还是参照朝廷的制度,只是做了微小的调整,暗中拉拢土豪,打压士族,典型的拉一派,打一派。

  对被推荐者的要求是年龄必须满二十岁,且要求两次推荐的时间的间隔必须在五年以上。

  对于这些人,要求各县令、郡太守写出书面平定意见,各州择其优秀者,与平定书一起送达将军府,由高顺做出最后的决断。

  郡县有推荐权,州刺史没有推荐权,但是州刺史负责第一步的筛选,反而更加重要。

  连同安州、平州和雍州算上,高顺共控制十二州,每月接见一个州的推荐,每二十人为一批;对有真才实学或者有值得培养的潜力者分别安排,有人送去州郡学校,或者历山大学,或者军校学习;年龄较大的优秀者被安排到郡县担任吏员,皆从底层做起。

  每二十人中,能让高顺看重的,一般不会过十人,有时候仅有一到两人,尽管通过的人数较少,且安排的职位较低,不过他们还是很高兴的,毕竟高顺没有把他们的上升途道完全堵死,只要出仕,高顺势力便会每年对他们平定一次,对于优秀者,提升的度还是很快的。

  只是让他们非常遗憾,每县每两年才有一次推荐机会,而太守不分郡的大小,每年仅有一次推荐机会。

  由于郡县对个人的平定有关键作用,所以这带动了大族或者土豪更加注重在乡野间的声望。

  当然了,对于州郡平定不真实的,刺史、太守或者县令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被取消推荐资格,或者被降级使用;这促使县令和太守不敢随便推荐,即便要推荐,也会做实际调查,避免引火烧身。

  对于连续推荐来优秀人才者,高顺也会给予特殊奖赏。

  对于这种制度,不能说不好,只是不能让他们成为推荐者谋取私利的特权,高顺务必要把好关,同时,逐步取消这种推荐方式,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那样的话,会更加公平,寒门的机会才更大,只是现在还不具备条件,只能先采取安抚措施。

  对于这种方式,最高兴的莫过于土豪,给了他们从政的机会,相比高顺对待寒门和普通百姓为他们造成的损害就微不足道了,只需获得政治地位的提高,一切都能弥补回来。

  士族反而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土豪与寒门没有区别,甚至土豪对他们的威胁更大。

  汉末四家级士族,袁家、杨家、陈家和荀家;与他们相比,曹操家族和孙策家族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袁家被董卓和高顺分别打击,声名狼藉,且只剩下袁术一支,远在江南,已失去士族领袖地位。

  杨家已被董卓灭族,只剩下杨修一人,在青州任县令,已失去代理士族的重任。

  现在只剩下陈家和荀家,他们必须站出来,出他们的声音,这不仅是为了他们的家族本身,也是为了整个士族的利益。

  不过,这时,他们家族内部却出现不同的观点,对高顺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对高顺势力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也影响着大量一流和二流士族对高顺的态度。

  其他一流和二流士族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些家族对高顺没有好感,拒绝出仕,有些家族却意识到这是绝佳的机会。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