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04章朝廷南迁_汉末高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朝廷搬离洛阳,那他们就更看不到希望了。

  对那些胆敢反对南迁者,董卓毫不犹豫的将他们全部斩杀,对他们的家人进行残酷的折磨,以震慑众人。

  杀人手法多样,皆冷血无情,有的被活活烧死,有的被刺死,有的被肢解,还有的遭活埋,有的被斩首,有的被丢在沸水中煮死;为了取乐,他还采取更残忍的手段杀人,让他们在长达数小时甚至数日的痛苦折磨中慢慢死去,削耳鼻,断手足已是普通之事,连痛快的死亡都成为奢侈的事情,许多人被迫自杀,免遭那种惨无人道的折磨。

  西凉兵更在其中推波助澜,劫掠、奸淫、杀戮等已成家常便饭。

  许多大臣不愿苟且偷生,自尽殉国;也有许多大臣选择了忍辱负重。

  皇帝刘协只得配合朝廷南迁。不其侯一家,也被迫南迁。

  由于百姓早已南迁,所以朝廷搬迁的时候没有了百姓的拖累,非常顺利。从洛阳到襄阳城,大部分道路皆非常平坦,搬迁速度比较快。

  只是沿途道路两侧的累累白骨和无人埋葬的尸体,令皇帝和众大臣黯然泣下,也是对他们未知的命运而哭泣。

  一个月后,兴平三年五月,洛阳城内外只剩下守军和高顺的醉仙阁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就越激烈,如同受力的弹簧一样。

  王允作为董卓信任的人,小心翼翼,忠心办事,但是对董卓暗杀的筹划却一直没有停止;他知道董卓的力量,机会只有一次,所以必须做到一击必中。

  王允当初最看重的人是高顺,并派儿子与高顺联络,无奈高顺拒绝与其合作,只得作罢。

  后来刘备入京,被皇帝认为皇叔,并被董卓任为后将军,这让王允看到了机会,不仅是因为他有近千人的强健部曲,更因为他有徐盛和陈到两员凶猛的战将,若是有刘备的协助,只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必能对董卓做到一击必杀,挽救朝廷命运。

  但是刘备却深居简出,明哲保身,从不与任何人密切往来,即便有往来,也是礼节性的交往,对王允派去的人冷若冰霜,最终,王允感觉刘备无救援朝廷之意,只好放弃了与刘备联手的打算。

  最终,王允选择了吕布合作,在他看来,吕布简直是上天送来的最理想人员。

  首先是因为王允与吕布皆来自并州,是老乡关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接触,不会引起董卓的怀疑;

  其次,吕布在王允看来,就是一有勇无谋的武夫,武艺高强,是一位理想的打手,且吕布乃草莽出身,没有家族的支持,没有名气,成功之后,便于控制;不似刘备,顶着皇叔的名份,岂能甘居他之下?

  最后,吕布高官得坐,但是却得不到董卓的信任,只是被董卓当做贴身护卫使用;他原来的手下也被董卓调往各地,借机削弱吕布的实力,吕布即便再傻,也能感觉出来,所以,他感觉吕布内心肯定不满,这是王允利用的契机。

  王允非常慎重,在交往的初期,只是以老乡的身份交好吕布,并不谈朝廷政治,亦没有表达对董卓的不满。

  董卓分别寻王允与吕布单独咨询他们交往之事,王允和吕布的回答一致,没有破绽,次数多了,董卓便放松了警惕,随便他们自由交往,且王允和吕布皆对他忠心耿耿,若是他继续多疑,必将导致他们离心离德。

  朝廷南迁,这让王允看到了机会,加快筹划,准备刺杀董卓。

  此前在洛阳,董卓深居简出,王允根本没有刺杀的机会;且吕布的大军驻守洛阳之外,即便刺杀成功,他们也难存活,甚至会危及皇帝的性命,所以王允一直潜伏,对董卓忠心耿耿。

  这时,高顺得苏双的汇报,李儒在襄阳城等待,希望高顺派使者南下襄阳城商谈重事。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