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明纺织_重铸刚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全部赚走,更何况这棉花可都是在北方种植,若是他们在北方直接开设纺织工厂,成本必然会比千里迢迢运到南方会低上不少。

  于是北方的的棉纺织业同样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还比不过南方,但因为距离棉花产地更近,也不容小觑,至少南方的商人们可是视这些北方纺织商人为眼中钉。

  据朝廷在崇祯八年年底的统计,大明雇佣十人以上纺织工厂足有三百二十八家,南方占比将近九成,诺大的北方只有一成,雇佣的工人数量更是超过人,其中九成都是女工。

  崇祯九年,随着朝廷收复西域的消息传遍天下,而皇帝和大明农业领域最有权威的徐光启都说,西域是全大明最为适合棉花的种植。

  顿时天下大商人纷纷起了心思,现在大明原本的土地能够用来种植棉花越来越少了,大明内地的土地争夺也更加激烈,棉花的价格也是越来越高。

  更何况作为大明的商人,谁不害怕万一。

  那一天朝廷改弦易辙,改棉为麦?到时候又会怎么样?

  现在若是在朝廷新收服的土地上种植棉花,至少在安全方面就能提升不少。再加上西域距离乌思藏、葱岭以西诸国,漠北甚至是更北方的罗刹国都相当近,绝对算是一个好地方。

  唯一的缺点是汉人太少,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拉一些穷苦人到西域“发财”还是容易的,更何况朝廷不也在向西域移民吗,不说多的,西域只要有百万大明人,那西域之地就是他们真正的宝地。

  于是在崇祯九年有不少的大明商人西行西域,其中靠近西域的甘肃、陕西两省的商人占据近六成。

  当他们到了西域之后,他们才知道西域的情况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好上不少,土地面积广大,而且极为肥沃。

  更重要的是西域竟然有大量的熟地,并不需要他们再花费更多的代价去开垦土地,只要拿出银子,就能从朝廷手里获得一定数目以内的土地。

  需要的只是百姓,于是在崇祯九年,朝廷组织的西域移民尚没有开始之时,民间由商人们自发组织的移民已经开始了。

  众商人也是很积极,毕竟西域的熟地数量有限,只能是先到先得。

  到了崇祯九年年底,短短袖一年时间,哈密以西,葱岭以东的西域自发移民已经有一万余户,近七万人。

  朝廷组织的移民在崇祯九年主要的目的地还是在哈密,按照朱由检和大明重臣的想法,哈密是大明控制西域的东部重镇,必须全力建设。

  到崇祯九年年底,经过数年时间的努力,哈密地区已经有大明移民八万人,已经完全满足了朝廷的要求。

  接下来,朝廷的目标就是西域了,这段时间,留守西域分满桂也没有放松,大量的原叶尔羌俘虏被明军指挥在西域大规模开垦土地,主要地点就是疏勒、阿速、莎车、和田、库尔勒、若羌等几处绿洲面积广大之地。

  这个计划还只是大明漫长而宏大的移民计划的一部分而已,按照朝廷指定的计划,要八年时间,从河南、陕西、甘肃、甚至是漠北迁移百万之众迁移到西域之地,去种地或为大明放牧。

  而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朱由检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纺织业朱由检并没有特别重视,一切都是它们自己发展的,甚至就连少府在南方上海和北方中原洛阳建立纺织厂的事情他都不知道。

  而此事就发生在崇祯九年。。

  请收藏:https://m.sfeel.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